茂德公集团,诞生于一九九八年,以“积小善,成茂德”为核心价值观,以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发展休闲文旅产业,增强生活幸福感”为使命,长期专注休闲文旅、休闲食品、地产、教育、饮食等产业及主题节庆,培育了茂德公、诸葛酿、樟树湾、足荣村、德基金等知名品牌,立志成长为休闲文旅产业的标杆企业。

积小善,成茂德

  • 核心价值观:积小善,成茂德
  • 使命: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发展休闲文旅产业,增强生活幸福感
  • 品牌定位:幸福生活的践行者
  • 品牌个性:温暖、创新、坚定、不凡
  • 人才理念: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
  • 愿景:成为休闲文旅产业的标杆企业

广东茂德公集团是一家有20年发展历史的综合性集团公司,董事长陈宇先生于1998年下海创业,2002年注册成立广东樟树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,是广东茂德公集团的前身,2013广东茂德公集团正式注册成立。

茂德公集团董事长陈宇先生将爷爷的名字陈茂德作为企业的名称,时刻提醒自己对待企业的品牌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一样,不仅如此,茂德公集团还传承了董事长爷爷陈茂德的诚信、老实、朴素的品德,始终坚持“积小善,成茂德”为企业核心价值观。

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饮水思源、回馈家乡,十几年来茂德公集团投资到家乡雷州和足荣村的资金达十几亿元,樟树湾房地产、樟树湾大酒店、茂德公鼓城及茂德公大观园的建设与发展,为雷州的发展及雷州文化的传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茂德公集团本着“有益家乡发展的事多做一点”在家乡投资建厂,不仅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提供就业机会,还能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能很好的照顾一家老小和家里的农活。茂德公集团不仅回馈家乡还回馈社会,一直以来身体力行各种公益和慈善事业,并向公益和慈善活动捐资助款。2011成立“德基金”,集团每年投入200万进行贫困边远山区小学的艺术支教,以帮助更多山区小孩。

近年来,茂德公集团更致力于发展休闲文旅产业,不仅以雷州鼓文化为载体建起国家AAAA景区——茂德公古城度假区,充分挖掘国内各地优秀传统文化,创办足荣村方言电影节、足荣村手作节等,鼓励并号召大家传承和保护方言文化、传统手作等,自觉担当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。

茂德公集团厚积薄发,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,茂德公集团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企业、广东省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、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的荣誉。茂德公香辣酱生产基地先后获得湛江市安全生产建设示范单位、全国消费者放心环保健康品牌食品、湛江市名牌产品。

茂德公集团将继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发展休闲文旅产业,增强生活幸福感。

儒商陈宇的智慧人生路
“ 走•回家 ”:千山万水挡不住的“ 乡情 ”

记者:事业初成,您就选择了回乡投资办厂,带动家乡发展,十几年来,您如同衔春泥垒巢的燕子,想方设法把“身在他乡,心在故乡”的乡愁变成身心能回归的现实。您是个心怀故乡的人,请问促使您作出这个选择的初衷是什么?您的恒心,坚持又来自哪里?

陈宇:2004年,我经营销售“诸葛酿”大获成功、攒下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,回去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头就再也无法抑制,放弃了在广州、深圳等繁华的大都市投资发展,决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发展。要说到当初作出这样选择的初衷,其实也没想太多,绝对是没想着要赚钱,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念头,想立刻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。其实,我在2002年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,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足荣村停了13年的奖学金恢复,并且将诸葛酿的后期包装迁回家乡足荣村,办厂帮助解决家乡的就业问题。

2004年,我在足荣村投资600万元,建成茂德公食品生产基地,借助雷州当地盛产辣椒的资源优势,开始研发茂德公香辣酱,为当地5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,从那时起,我就发出了“有益家乡发展的事多做一点”的口号。此后,以雷州鼓文化为主题的温泉度假酒店——樟树湾大酒店、国家级4A景区茂德公鼓城旅游度假区、已经在建的茂德公大观园相继出现,我把事业根牢牢地“扎”在了故乡雷州。

2015年,我带着团队,从广州茂德公草堂徒步550公里、历时23天走回足荣村。这场沿途洒满了汗水的“走•回家”徒步运动,是茂德公集团正式回归雷州的十一周年纪念,其实,又何尝不是我归乡发展11年的见证呢?

最感性的决定:要给雷州一个自信

记者:这些年,你在雷州建酒店、兴民宿、造古城、创方言电影节、修缮雷祖祠、保护雷剧、掀起乡村支教……知名度已是家喻户晓,更是粤西一张名片了。今天的它们可否承载得了您的乡愁?如果还不够,您心目中的故乡还应该是怎么样的?

陈宇:我是文科生,骨子里的文科生感性浪漫的本质,让我做出了在世人眼中看上去很傻的决定:回雷州发展。当时的雷州,连一条好一点的路都没有,经济发展、基础建设、村风等方面都很落后。多数人都劝我,想为家乡做点事,捐钱搞搞基础建设、做公益也一样,不一定要回去发展,条件太差,发展起来太艰难啦!但我坚持自己的决定,总要有一个“傻人”为家乡做点事。我就想让别人知道,雷州不仅仅只有一种颜色,雷州的天是蓝的,土是红的;就想给别人做一个榜样,在雷州做事,也是可以成功的。

在雷州建酒店、建古城、投资房地产,挖掘雷州的历史文化,林林总总,都只是为了恢复雷州的文化自信。不仅仅是重塑外人对雷州的信心,最重要的是要恢复雷州人对雷州的自信。我计划在茂德公古城举办中国大戏节,邀请全国有名戏种如京剧、越剧等来当地交流,把茂德公大戏楼打造成中国大戏传承中心,让其他人认识雷州;我在雷州的产业,如樟树湾大酒店,里面的多数建材,都是用雷州的东西建造的,雷州的砖石、雷州特有的摆设、雷州的鼓文化,我想让所有人知道,用雷州的东西建出来的酒店,也可以这么美。我希望用我以及我的团队的力量来影响雷州、改变雷州,给雷州一点自信,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。

最理性的规划:陈宇的“六个一”

记者:从承载乡愁的故乡到振兴乡村之路,从心怀家乡到振兴乡村,您在乡村基础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,接下来有没有进一步的乡村建设框架?

陈宇:一个酒店、一个古城、一个滨海游、一个生态村、一个房地产、一个祖祠,这就是我心目中想在雷州建成的“六个一”。来到雷州,要有个好点的酒店住吧?于是樟树湾大酒店就出现了;来到雷州,总要有个游玩购物的地方吧?于是茂德公鼓城旅游度假区出现了;来到雷州,怎么能少了最原汁原味的自然村?于是足荣生态村改建成了;也许会有人发现雷州的好,想在这定居呢?所以怎么能没有房地产?于是我开发出了住宅地产半岛首府;美中不足的是,在“六个一”规划中的雷州祖祠和滨海游计划,由于各方面原因,几度搁置,至今仍然未得到完满的解决,这也是我感到遗憾的事情。

在我的“六个一”规划里,雷祖祠是核心所在。因为祖祠是一个地方的魂,一个让世人感受雷州历史文化的关键。我的想法是,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雷州发展。我认为,未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文化旅游产业,以产业带动,以文化振兴,在保护和挖掘乡村文化,阻止乡村文化消亡的同时,促进乡村发展。

最坚定的坚持:竭力打造一个未来新农村的范本

记者:您用了十几年的坚持,践行当初一个感性的决定。你想给我们看到什么? 

陈宇:从承载乡愁的故乡到振兴乡村之路,从心怀故乡到振兴乡村,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问题,我在摸索,也在实践。如果说我要给大家看到一个什么样的“范本”,那就是我们国家正大力推广“振兴乡村”的号召。不同的是,我已经小试牛刀初具规模。我的家乡雷州足荣村是我梦想实现的依托,近年来以“茂德公大观园”为基地,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,原本废弃的村小,也被改建修饰成一个集图书馆、咖啡厅、手工坊、青年旅社于一体的处所。我这些年来在乡村基础建设上投入一千多万元,改善村容村貌。但我认为,实现乡村振兴,要做的不止这些,还是首重教育。所以我在足荣村改建了昌公书局,免费对外开放。图书馆共有五间,收藏有文学、历史、经济、政治等各类书籍上万册。为村小招募志愿者支教,改善师资力量;创立“德基金”,影响乡村艺术教育环境等等。我的理念是每家每户出一个大学生,以此改善家庭经济环境,带动一家脱贫。 

记者:乡村振兴绝不能只是停留在空喊口号上,这些年你都做了哪些努力?有成效么? 

陈宇:乡村建设要力求达到“四元素” ,即:净、静、敬、竞。具体内涵为,一要干净,即卫生整洁;二要安静,这并非指安静无声,而是一种脱离喧嚣,静谧的氛围;三要互敬,互相敬重、和谐相处;四要竞争,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良心竞争、一种动力。在村风建设方面,我策划了“美村行动”、“美丽村风访谈路”等活动。一个乡村的过去是祠堂,这是乡村的根;未来是教育,教育会给予乡村未来发展更多的可能性;而乡村的现在就是产业。没有产业振兴的乡村,只是一个伪命题,乡村的振兴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善,更要有产业支持,带动经济发展,让本地青壮年回归乡村、发展乡村、壮大乡村,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。 

时下乡村振兴是大势,闭门造车对于新农村建设是不可取的。对此,早在2014年,我就开展了“美丽村风访谈路”活动,在全中国走了7个月,走访100多条村子;以足荣村为乡村联盟发展试点,与大理佛堂村结对,互相借鉴、联动。只有一个集团做这件事情,太吃力了,要鼓励有作为的龙头企业振兴乡村,鼓励有条件的乡村联盟起来,要和其他省市的特色村结对,互相学习、共同发展。以前,走这一条没人愿意走的路,最痛苦的是没人给你鼓鼓劲,反而多的是喝倒彩、设障碍的。现在,我明白了,只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就好,要坚定自己的目标,不要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。所谓十年饮冰,热血难凉,我十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,一步步按着节奏按着规划走,我想让雷州变得更美好。事实上,也确实如此。 

记者:回乡这么多年的实践,您认为乡村振兴除了要有产业带动,还有什么元素必不可少? 

陈宇:今年我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经济、农业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到,我回到家乡雷州的农村投资,这十几年来感觉到最难的问题是人。在农村的工程项目所招的电工,给多点钱都不愿意住在村里,宁可住在镇上。我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奖补基金,资金来源包括各级政府,也面向社会募集。奖补投放方向主要在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乡建经验。同时,参考对边远山区乡村教师的补助政策,按一定比例奖励回流农村的建设者,让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扎下来。